媒体:没有消费者愿意为爹味买单 傲慢品牌的共同归宿。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一段视频回应引发了广泛关注。面对“水果太贵”的质疑,他直言:“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,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。”这一言论迅速将这家最大水果连锁零售商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,也揭示了高端零售业背后的傲慢态度。
余惠勇的言论看似充满企业家精神,实则暴露了一种危险的商业逻辑:将企业定位为消费者的“教育者”而非服务者。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百果园,还出现在其他“价格刺客”品牌中。从钟薛高到张小泉,这些品牌都试图通过教育消费者来维持高价,但最终都走向了衰败。
当商业抛弃了服务本质,转而扮演起“人生导师”的角色,其结局早已注定。百果园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认知税”。余惠勇在回应中强调“不同品质水果价格差四五倍”、“好水果供不应求”,却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:百果园的水果定价是否真实反映了品质差异?
根据消费者反馈和媒体报道,百果园的水果不仅价格高昂,还频繁出现质量问题。“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”的调侃背后,是消费者对价格与品质严重不匹配的愤怒。百果园构建了一套复杂的水果分级体系,将普通水果包装成“精品”,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。
这种商业模式与钟薛高如出一辙,用营销手段制造“高端”幻觉,用信息差收割消费者。当余惠勇说“教育消费者成熟”时,实际上是在维护这套不公平的定价体系,阻止消费者觉醒。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品牌,如雪糕刺客钟薛高、卤味刺客周黑鸭、零食刺客良品铺子等,它们的共同归宿都是被消费者鄙夷,被市场抛弃。
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“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”,但这从未成为苹果轻视消费者的借口。相反,苹果通过极致的产品体验赢得消费者自愿支付溢价。反观百果园,其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同比下降9.8%,净利润由盈转亏,加盟店数量日均减少5家,这些数据无情戳破了“教育消费者”的傲慢。消费者用脚投票表明:没有人愿意为企业的教育买单,他们只为价值和体验买单。
百果园的问题在于将高价等同于高品质,将消费者对高价的质疑归因于“不成熟”。这种思维与钟薛高创始人林盛“它就那个价格,你爱要不要”的傲慢相似。历史已经证明,任何将自身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的品牌,终将被消费者抛弃。
随着信息透明度提高和消费理性觉醒,靠营销话术和包装溢价的时代正在终结。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“高端”标签,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和真实体验。新一代消费者拒绝被定义、被教育,他们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和真诚服务。正如网友犀利评论:“刚出生家人教育我,上学老师教育我,毕业领导教育我,下班买点水果,我以为顾客是上帝,结果老板还教育我。”
服务业的本质是谦卑。全球最成功的服务企业都明白一个真理:顾客才是最终的评判者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坚持“顾客至上”,星巴克前CEO舒尔茨强调“服务不是演出来的”,这些理念塑造了伟大的服务品牌。相比之下,“教育消费者”的论调显得格外刺耳。真正的市场教育应该是透明的信息传递、可靠的质量保证和公平的价格体系,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。
百果园若想扭转颓势,必须抛弃“教育者”心态,回归服务本质:少一些“水果分级”的话术,多一些货真价实的品质;少一些对消费者“不成熟”的指责,多一些对自身问题的反思。市场经济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不需要任何企业来教育消费者如何选择:市场本身就是最公平的老师。当百果园董事长说出“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”时,他是忘记了,商业的伟大恰恰在于不断“迎合”消费者变化的需求,这种“迎合”有一个更恰当的名称:服务!